行业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为什么企业会产生内部控制缺陷,原因是什么?

日期:2022/3/17 11:58:01  点击数:

作为企业的内部活动,内部控制信息不易被外界所感知,但却切实影响到企业的长远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环境的日益复杂,企业现代化治理机制不断优化,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也在逐步推进。


为了更好服务于我国经济发展,保证我国的内部控制建设更加完善和规范,“十一五”期间我国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的出台,标志中国内部控制规范制度体系的建立。


近年来,由于国际经济形势风云变幻,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升,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方式和经营模式都发生新的调整与变革,各国内部控制标准的修订与完善也相继进行。


我国财政部也于2018年积极开展内部控制体系的修订工作,以满足新经济形势下企业经营管理和公众监督的需要。尽管内部控制制度不断完善,但是我国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和内控缺陷披露质量均有待提高,经营违规、财务造假等事件依然层出不穷,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投资者的积极性。


一、概念界定


我国财政部等五部委2010年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审计指引均将内部控制缺陷按成因或来源分为设计缺陷和运行缺陷,并按影响程度划分为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


内部控制缺陷可细化为特定账户类和会计政策类,受到监管机构的惩处或者审计意见为非无保留意见的企业内部控制缺陷为重大缺陷,其余情况为非重大缺陷。


二、影响因素


在公司特征方面,企业是否存在国际贸易作为被解释变量衡量企业业务的复杂程度,业务范围越广泛、复杂程度越高,企业出现内部控制缺陷的可能性越大。


引发内部控制缺陷的因素为风险因素和压力因素,复杂运营、兼并重组事项的发生、内控建设较少的资源投入、经受特别处理等都是诱发内部控制建设出现缺陷的关键因素。


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范围越广泛,内控缺陷披露地越充分。企业的负债规模和盈利能力都是企业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程度的相反性影响因素,而企业的经营质量和资产规模对于企业内控缺陷信息的披露并无显著影响。


在公司治理层面,审计委员会的专业性可以通过审计委员会主席是否具备财务领域的经验或知识,以及拥有这种经验或知识的委员会成员所占比例两种指标来衡量。


富有专业性的审计委员会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内部控制质量,审计委员会的监督职如在管理者权力下得到抑制,就会损害了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


审计委员会的勤勉度也是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因素,审计委员会勤勉度可以降低缺陷存在的概率。高度制衡的机制和较高集中的股权结构不利于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而董事会和监事会规模的扩大更容易迫使管理层接受更广泛的监督,从而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信息。


机构投资者能够发挥外部监督作用,从而显著降低出现内部控制缺陷的风险,但对不同严重程度的缺陷的抑制作用无显著差异,在不同持股比例下两者,持股比例低于1%的机构投资者会加大内部控制出现缺陷的可能性。


持股数量多、独立性越高、持股时间越长的机构投资者,更有助于加强企业对内部控制的建设,从而消除可能引发内控缺陷的因素,说明机构投资者可以强化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保护了小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


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频繁变更、财务报告重述的频繁发生都有可能导致企业出现严重的内部控制缺陷。获得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企业,其内控缺陷披露更详尽。


市场监管的强度也是影响内部控制缺陷的重要因素,公司因为连续亏损被特别处理、重新更正财务数据都与企业内控缺陷的披露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三、经济后果


内部控制缺陷的存在对盈余质量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控股股东和管理层都有动机通过盈余管理获得控制权隐形福利,内控存在缺陷的公司,其应计项目和真实活动管理的操纵空间,均明显大于内控健全的企业。


在控制公司的经营特征、所属行业、产权性质等因素后,内部控制存在漏洞的企业,其会计稳健性、应计质量和内部控制建设完善的企业相比确实存在较大差距,这就说明了内控缺陷会显著降低财务报告质量。


重大内部控制缺陷会导致企业出现更多的盈余噪音,异常账户数据也随之增加。此外,治理层面的内控缺陷对企业控制目标的实现产生更恶劣的负面影响。


内部控制缺陷的存在更容易衍生管理者对盈余的操纵空间。特定内控缺陷的负面经济后果更明显,并且当企业下一个会计年度内部控制缺陷消失后,审计费用呈现下降趋势,但是在计量方面不具备统计学意义。


内部控制存在漏洞会显著增加企业的审计费用,并且在国有企业中关系更加明显,因为国有企业管理的资产金额更大,面临更严格的监管约束,注册会计师需要实施更充分的审计程序来降低职业风险,由此提高了审计成本。


在企业披露内部控制缺陷后的较短窗口期内,CAR出现较大幅度的下跌且数值为负,说明了内部控制缺陷信息的披露对股价有显著不利影响。内部控制缺陷披露地越及时、披露方式更加多元,可以缓解投资者恐慌情绪,从而稳定市场反应。


内部控制的重大缺陷不仅直接造成企业自身股价的剧烈波动,还会将这一效应扩散到整个资本市场,但是这一传染效应在企业规模越大、市场化程度越高、内控监管意识越差的情况下越明显。


四、资本成本


信息的披露为投资者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并且成为投资者做出价值判断的依据,从而影响外部市场投资主体要求的报酬率。更高的信息透明度对促进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企业同时注重强制性信息披露质量和自愿性信息披露质量时,鉴于投资者能够对企业形成更加完整的认识,相比于仅关注某一性质的信息披露,权益资本成本的下降幅度更加明显。


企业向市场披露的环境信息内容越全面、描述越详细,企业的权益资本成本越低,此外,再融资环保的需求、再融资环保的审查力度能够显著加强二者间的关系。


以食品类上市公司为例,食品安全信息披露水平越高,公司的股权融资压力越小。在自愿性信息披露的情况下,企业财务信息和战略信息的披露能显著抑制权益资本成本的提升。


伴随着企业在生命周期内阶段的变化,企业不同内容的自愿性信息披露对股权融资成本存在不同方向的影响。从公司的财务特征角度来看,我国资本市场对体量较小的企业具有投资的倾向性,企业资产规模对权益资本成本具有明显的拉升作用。


在公司治理层面,上市企业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大、绝对控制程度越高,企业的权益融资就面临更大的挑战,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但是当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上升时,投资者认为股东之间股权制衡的力度较强,反而造成权益资本成本的降低。


公司治理是影响企业融资效率的重要因素,并且与债务融资相比,治理水平对股权融资的作用更加突出。股权激励的实施提高了管理者自信的程度,增加了盈余管理的机会,并且二者的交互作用对权益资本成本具有明显的拉升作用。


管理层权力的高度集中会引发投资者的信任危机,企业内部有效的监督机制和更高质量的信息披露都有利于抑制管理层权力对股权融资成本造成的负面影响。


控股股东有能力利用股权激励实现对控股企业的利益侵占,增加了企业股权融资的难度;当企业的控制权较为分散,股东间制衡程度较高时,企业会付出较低的股权资本成本,同时,大股东间持股较为集中、非控股大股东数量较多的公司股权资本成本较低。


结语


企业内部控制的缺陷会显著提高企业的债务和股权融资成本,同时,企业股权资本成本会随内控缺陷的披露出现更大幅度的升高,这说明股权投资者更关注企业的内控信息,充分证实了的内控信息的价值含量。


内部控制在企业治理、经营活动的管控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内部控制整体环境越良好,权益资本成本可以控制在越低的水平。修复内部控制缺陷可以提高会计信息可靠性,强化企业治理能力,从而降低因内部控制缺陷而升高的融资成本。


当企业及时整改内控缺陷后,企业的股权融资压力则出现下降的趋势。与首次报告内控缺陷的企业相比,曾经披露过内控缺陷的企业面临更高的权益资本成本。


但是在控制企业特征以及分析师预测偏差之后,内控缺陷对股权融资的负面影响不复存在,内控缺陷的披露会引起市场比较强烈的反应,而且内控缺陷对权益资本成本的负面影响具有持续性,短期内并不会消失。


来源:百家号 预财说